1)我当知青那几年_我当知青那几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知青下乡

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最早见于1950年,兴盛于1968年,截止结束于1978年。

  我是1971年年末毕业的初中生。1972年元月当知青下乡时,我们那儿的老三届已全部招工回城,安排了工作。因而我们这届学生知道锻炼之后都能回城,所以下乡不用动员,也都有很高的积极性,以至于不够17岁还得写下乡申请。申请没通过的还得继续留校上高中。

  户口迁出一个月后,卡车拉上我们朝乡里走。出城往北,翻过邙山,顺着邙山北山脚下朝东走。车队走走,停停,据说是办交接手续。我们同路的卡车也得在那里等。这是让人很着急的事情。待我们乘坐的卡车,到达我们要去的村子,天色已是后半晌了。

  那是一个有着高高土寨墙的寨子。寨门口聚集着好多社员群众。其中不乏小孩:脏兮兮,惨穿着棉袄,懈怀漏胸,看去又是一番风景。当时我曾想,这些孩子都不嫌冷?这只是展眼一念,过后就没再想这事情。下车之后没有停顿,把我们迎进寨门里的戏台前。一溜四张连椅,让我们坐在上面,四下里都是欢迎我们知青的各队社员群众。

  大队支书,上点岁数,光头,窄脸,眼不大,尖嘴,嘴唇厚,一身黑色中式对襟衣服,上台致欢迎词。究竟说了些什么,因刚坐下,我们心不在焉,也都没听清楚。之后副支书上台致欢迎词。他是个很年轻,很精神,说话有板有眼,穿身中山装,看去很有国家干部范儿的乡村大队干部。他介绍情况。大家也都听得清楚。大队有三千六百多少口人,有多少亩地,水浇地多少,旱地多少,还特意说了戏台后的副业股,能给社员群众造福,能给大队带来多少收入。再后就是知青代表发言。再后就是接纳知青的各小队干部发言。然后散会,到副业股吃饭。饭罢。各队领走各队的知识青年。

  这时候我才知道,我们这个大队总共下了三个组。一个八队,一个十五队,一个十七队。我们这一组六人,归到了十七队。他们那两组,各为五人。

  我们队队长长我十岁,领着几个年轻人,替我们掂着行李。一路走,一路说笑。下坡上坡,横穿一条沟。又走没多远,下了一个陡坡,此时已从寨里走出约有十五、二十分钟,来到一条沟口。说这就是咱十七队,村名叫大寨沟。还说刚才路过的叫小寨沟,再朝东边走还有一条沟叫梅沟。

  当时大寨是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。全国都在学大寨。自己孤陋寡闻,总以为大寨是专用名称。这么个小山沟也敢冒用大寨大名,总以为是对大寨这面旗帜的大不敬。

  队长解释说:“咱这大寨沟的名字喊叫已有几百年了。那是咱里沟,朝左手走那岔沟里,有一条孤零

  请收藏:https://m.ppzw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